川藏铁 路是我国乃至世界迄今为止建设难度最大、风险最 高的铁路工程项目之一。中铁二 院作为川藏铁路勘察设计总体单位,目前正 在全力以赴推进川藏铁路各项前期工作。
地质勘 察工作是川藏铁路勘察设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。在责任和压力面前,中铁二 院地勘院川藏铁路指挥部副指挥长兼总工程师徐正宣勇挑重担,和团队 成员一起努力奔跑在筑就“新天路”的征途上。
创新先行,推动“空天地”一体化综合勘察
传统的地质勘察工作,往往就 是地质专业工程师背着专用包,拿着“地质三宝”(地质锤、罗盘、放大镜),跋山涉水,上山到顶,下沟到底。但是川 藏铁路沿线所经区域具有高寒、高海拔、大高差 的特殊气候地形条件,自然环境恶劣,70%的段落人员难以到达,传统的 人工野外勘察技术可靠性低、效率低、周期长、时效性差,这使得 他们的工作一开始就面临众多不确定因素和重大挑战,注定无 法依靠经验和已有作业方式完成这一特殊使命,必须要走创新的道路。
“科技创 新是推动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的重要支撑。”作为一名2013年获评四川省“优秀青 年工程勘察设计师”称号的带头人,徐正宣 敏锐地抓住了川藏铁路地质勘察工作的要点。他积极 引进并创新新型地质勘察技术,在川藏 铁路地质勘察工作中推动“空天地”一体化 综合勘察技术手段:通过卫 星高分遥测遥感新型勘察技术、在大气 层内低空域开展的“空”类新型勘察技术,及与地 面直接接触或近地表局部接触的“地”类新型勘察技术,从“天”“空”“地”三个不 同视域开展综合勘察,指导宏 观选线和工程设置,解决勘察难的问题,提高川 藏铁路地质勘察精细度,并联合 国内外权威科研机构开展大量科研专题研究,确保勘 察质量和工程安全。
填空补白,形成独 特航空物探解译方法
川藏铁 路沿线地形起伏巨大,面临深大断裂带、高地应力、高地温、泥石流、危岩落石、季节性 冻土等特殊和突出工程地质难题,具有“显著的地形高差、强烈的板块活动、频发的山地灾害、脆弱的生态环境”等特点。航空物 探是否适合川藏铁路勘察工作?能否满 足勘察精度需要?这些问题,在国内物探界,甚至是工程勘察领域,仍然存在巨大争议。
为解决好这些问题,徐正宣 与物探专业人员一道,积极推 动折多山隧道航空物探试验工作,现场跟踪外业航飞,及时掌 握航飞的各项参数,保证外 业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。同时,根据地面物探、地质调绘、钻探等勘察成果,对照航空物探剖面,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、解译及对比工作,从布设的19条物探试验测线中,得出采用11条测线 可满足技术要求且经济合理的重要成果,并顺利 通过了试验段成果鉴定,为航空 物探在川藏铁路勘察中积极推广应用提供了最重要的技术支撑,同时也 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航空物探成果解译方法。
深入现场,积极稳 定沿线重大工程方案
在可研勘察过程中,徐正宣 作为主管地勘工作的副总工程师,经常深入高原,解决地质勘察难题,从雅安至昌都,每一处 重大方案研究比选的地段,都刻下 了他沉稳坚实的足印。
2019年春节期间,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,徐正宣 带领踏勘组向着海拔4200米的折多山进发。在寒风刺骨、漫天大雪的高原上,踏勘组 对康定站位方案进行深入踏勘,推荐了 三道桥设站方案,并建议 将两岔路设站方案和榆林南设站方案作为比较方案。对叶巴 滩电站和拉哇电站间长达60余公里 的金沙江桥位进行现场踏勘,在初步选择的6个桥位方案中,优选出3个桥位方案。这一年,他被评 为中国中铁第七届“劳动模范”。
当前,川藏铁 路勘察设计工作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科学规划、技术支撑、保护生态、安全可靠”的总体 思路如火如荼地进行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在以徐 正宣为代表的地勘人的默默奉献下,在全国各行业、各参战 单位的共同努力下,川藏铁 路一定会建设成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里程碑式精品工程。徐昕伟